黔江區與德康集團簽訂投資16.59億元的重大生豬養殖項目
作者:重慶日報
來源:重慶日報
瀏覽數:53273
發布時間:2025-06-27 15:02:04
渝廈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即將正式通車,黔江將闊步邁入“高鐵經濟時代”,迎來全新發展契機。高鐵帶來的“虹吸效應”,將為黔江農業引入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農旅產業蓬勃發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面對機遇,黔江農業做足了準備。今年以來,黔江區聚焦涉農主要經濟指標“渝東南領先、全市前列”的目標,聚力實施“1312”產業提質增效工程,以農業工廠化發展為抓手,推動鄉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加快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今年一季度,黔江區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2.5%,“養雞、養豬、制菌、養蠶”四個工廠化種養業有序推進。當高鐵開通為黔江工廠化養殖架起“高速橋梁”,黔江將開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嶄新篇章。
聯手頭部企業 打造百萬級生豬產業鏈
近日,黔江區與德康集團簽訂投資16.59億元的重大生豬養殖項目,該項目將拉動黔江約50萬頭生豬養殖規模,推動黔江“豬產業”高速發展。
德康集團是國內生豬養殖頭部企業,2024年營收在全國豬企排位第4,旗下140余家企業分布于全國13個省區市,是國內極具競爭力與成長性的農牧企業。
據了解,該項目黔江區投資7.465億元,其中新增出欄生豬50萬頭,投資養殖廠房設備6.865億元。德康集團投資9.125億元,建設一座30萬噸飼料廠投資0.8億元,50萬頭代養仔豬、飼料等投資7.5億元。
項目投產達產后,將實現年產仔豬50萬頭,產值3億元(每頭600元);育肥場年出欄生豬50萬頭,產值10億元(每頭2000元);年生產飼料30萬噸,產值12億元(每噸4000元);年屠宰加工50萬頭,產值15億元(屠宰每頭產值3000元);可通過土地流轉帶動500戶農民增收40萬元,帶動農民務工200人增收1000萬元左右。年綜合產值可達到40億元以上。
今年以來,黔江區深入實施農業“1312”發展戰略,明確“新增出欄50萬頭、鞏固提升50萬頭”的100萬頭生豬產業化發展目標,按照“一年起勢、三年成勢、五年勝勢”發展時序,力爭到2029年建成較為完整的生豬全鏈條產業。該項目的成功推進,是黔江達成既定發展目標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黔江立足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區位優勢,將生豬產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突破口。創新“國有平臺公司+招商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農業工廠化四維聯動發展模式,平臺公司通過投資固定資產租賃獲得穩定租金收益;村集體通過資產入股分紅,實現集體經濟增收;農民流轉土地獲得固定收入;農民就地成為農業工人解決勞動力就業,從而有效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同時,通過構建種業高地、放養代養、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綠色循環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努力實現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應用水平極大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快速增長,為創建渝東南現代農業示范區提供樣板示范。
優化產業結構 培育億級雞蛋供給新動能
為什么要用工廠化的方式,來進行畜牧養殖?“工廠化畜牧主要是改變傳統養殖發展方式,用工業生產方式養殖,集約化程度大,科技含量高,易于把農業產業做大做強。”黔江區農委相關負責人給出了答案。
提高畜牧生產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程度,方能改變畜牧業單打獨斗、生產粗放、散小雜慢等現狀,有效應對市場競爭、動物疫情、產品質量等各類挑戰。
除了生豬產業,在工廠化養雞的領域,黔江區也取得了突破。據介紹,黔江長期依賴生豬、烤煙、蠶桑三大傳統產業,它們受價格波動、政策限制等因素制約,結構單一問題凸顯。
為推動農業產業升級,黔江區農業農村委牽頭對智慧蛋雞產業項目展開可行性調研,全力培育蛋雞產業新動能。近年來,市場由于受到南方蛋雞主產區南移的影響,重慶及武陵山片區雞蛋供不應求,缺口分別達34.5億枚和36.5億枚,黔江憑借區位優勢和糧食資源,打造區域供給中心。
在此背景下,黔江區謀劃與祥盛公司合作建設400萬羽蛋雞全產業鏈項目,總投資7.76億元,黔江方投資5.16億元,祥盛方投資2.6億元。
祥盛公司是華裕農業旗下擬上市企業。華裕農業是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在蛋種雞產業居全國領先地位。黔江區通過區領導帶隊組織相關單位兩次到河北華裕公司(祥盛公司)進行實地考察論證,華裕公司已完成重慶主城都市區戰略布局,在重慶豐都已建成投產1家5000萬羽蛋雞孵化廠。該集團擬在黔江投資建設蛋雞全產業鏈及老母雞屠宰加工項目,承諾首期到位注冊資本金1億元。
項目達產后,將年產蛋9億枚、淘汰出欄老母雞100萬羽,還將配套建設有機肥廠、飼料廠和屠宰加工廠,預計年綜合產值超10億元。
科創鏈條串聯產業 工廠化模式不斷提質增效
2025年春節,在黔江區水田鄉龍橋村食用菌生產基地,工人們忙著填裝鹿茸菇菌袋、查看菌棒生長及出菇情況、及時采摘和切菇分揀,以應對節日火爆的市場需求。
該基地在發展鹿茸菇產業中,一改過去的大棚種植為工廠化生產,配備空氣內循環與加濕器等制冷設備,實現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可調可控,以科技創新助力鹿茸菇生產,既縮短了鹿茸菇的種植周期,又能穩定出菇率,年產量提高到200萬斤,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
黔江農業的工廠化,并不局限在畜牧養殖領域。龍橋村的基地,便是黔江區“工廠化制菌”的代表之一。近期,黔江還與上海九澤中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新的工廠化制菌項目,完善整個產業鏈。
據介紹,該項目總投資約2.8億元,計劃于2025年6月至12月建成日產5萬包鹿茸菇工廠、日產30噸雙孢菇工廠等一系列配套設施。項目滿產后,預計年總產值達3.45億元,還將帶動400名農民務工,助力增收2000萬元左右。羊肚菌、平菇等多種食用菌種植規模不斷擴大,3000畝羊肚菌基地帶動1500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就近務工增收570萬元。平菇等年產菌棒325萬棒,產值達1762萬元。
黔江的蠶桑產業同樣實行了工廠化養蠶試驗。圍繞年產鮮繭3萬擔目標,分三步走建設,即“2025年建成中試車間并開展全齡人工飼料養蠶試驗、力爭2027年建設年產鮮繭3萬擔工廠、2029年實現桑蠶繭絲綢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探索打造傳統與創新并存的工廠化養蠶黔江模式。
同時,黔江區還指導農業國企開展好工廠建設和設施設備采購,督促經營主體與農業國企、科研單位及村集體、廣大蠶農之間建立多層次、可持續的合作與利益聯結機制。強化要素保障,區級相關單位聯動協作,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工廠化養蠶蠶繭收益保險,降低項目投資、經營風險,推動項目穩定可持續發展。
黔江還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國、市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科技支撐作用,逐步構建具有黔江辨識度的工廠化養蠶系列標準。
黔江的農業產業,正憑借工廠化模式不斷提質增效。高鐵的開通,將為黔江工廠化養殖邁向新高度架起“橋梁”,并開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嶄新篇章。
*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10-62990166*